高精密加工(激光精密加工的四种应用)
云贵高原由南向北蜿蜒而来,境内峰峦浩荡、沟壑纵横,彝良就是在这地势的磅礴中逶迤前行**不息。它的前世今*成全了一个地方的传奇,也给后人留下一串的谜题。
彝人之疑:彝良是彝族人的聚集地吗?
提起昭通市彝良县,人们往往认为这是个彝族群众聚集的地方,可是,在百度上搜查彝良发现,截止2021年5月,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彝良总人口数量为50余万,位列昭通各县市人口数量排行榜的第三位,但是,其中90%左右为汉族,排在第二位的是苗族,有5万人左右,彝族人口在县内数量寥寥,所占比例极小。
中国有900万彝族人口,分布在滇、川、黔、桂四省(区)的高原与沿海丘陵之间,主要聚集于楚雄、红河、凉山、毕节、六盘水和安顺等地,凉山彝族自治州是全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占比30%。当下彝良的彝人如此之少,为什么会被普遍误认为是彝族人的聚集地,是我们的理解错了,还是另有缘由?
▲ 彝良境内最早的居民就是彝族人
彝良境内最早的居民就是彝族人,他们在隋唐时代就居住在现在的奎香、树林和龙街一带,奎香的奎阳是中心地带。苗族也是稍晚时候的唐朝中期外迁而来,而汉族人群涌入,差不多到了明朝时才来到彝良。
即使被称为有1600年历史的彝良牛街,在明朝前期,那里也是僰(boˊ)人的天下,*少得可怜。
到了雍正三年(1725年),清王朝调广西巡抚鄂尔泰任云南巡抚、管云贵总督事务。上任之初,鄂尔泰就遇到土司叛乱,触发了他在云贵实行“改土归流”的想法。次年九月,鄂尔泰上疏雍正条陈改土归流建议:“土司相杀相助,汉民被其摧残,夷人受其荼毒,此边疆大害,必当解决者。”雍正最终批准了鄂尔泰的奏疏,并将广西从两广总督辖下划归云贵总督管理。清王朝在西南各地少数民族地区持续六年(雍正四年至九年)的改土归流运动,就从东川、乌蒙、镇雄三土府开始。雍正五年闰三月癸酉(1727年5月7日),镇雄府与乌蒙同时改设流官。至此,清王朝在镇雄实行的“改土归流”取得成功。
随着改土归流的成功,土司制度被一点点瓦解,彝良境内的*逐渐壮大。这时候的角奎镇已经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大的集镇,而且这里的汉族占了主要部分。
1910年,新的县衙在角奎修建完成,由此,角奎这个由三条河(洛泽河、发达河、小米溪)冲击成的滩涂逐渐发展起来,成为了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而经过多年不断的人群涌入,彝族人在当地的占比逐渐缩小,到了当下,彝族民众已经屈指可数。彝良之彝族的认知,也就名不副实了。
彝地之疑:彝良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追寻彝良的名称来历,先要从彝良历史说起。
古彝良的疆域,夏商两代属于梁州、雍州地域,周代为屈流大雄甸,战国时为夜郎领地。在这段时期,彝良虽未以“县”的建制在史书中出现,但彝良先民早已在这片土地上开始了刀耕火种。
到了隋朝时期,彝良属于开边县的一部分,政府所在地在现在盐津县的滩头。唐朝初年,彝良改叫西安县。唐后期南诏时,彝良归芒部管辖,到宋代,彝良已经叫易娘了,称易娘部。属于叙州(今宜宾)羁縻地。这时的“易娘”读音已经十分接近“彝良”了。
到了元代,彝良变成了一个州,叫益良州。只不过这个州并不大,只*含现在彝良的大部分。但是“益良”二字,与“彝良”基本是同音了。
益良州从公元1273年开始到公元1384年结束,只存在了一百余年。到了公元1384年,废除益良州,重新叫易娘部。
明朝正德十五年( 1520年),芒部改土归流失败,第二年,在现在彝良的牛街镇果稠村设置了一个行政机构叫“白水江簸酬长官司”。二十六年后(1526年),上面在彝良设置了一个叫归化长官司的机构,治所在夷良寨。“夷良寨” 就是现在的奎香奎阳这个地方,由此看来“彝良”的名称传序也来越清晰了。
到清朝雍正六年(1728年),彝良变成了州同,三年后,正式在奎香修建署衙。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废州同置彝良县,属镇雄直隶州。
在辛亥革命大风暴的席卷下,清王朝土崩瓦解。民国二年(1913年),废镇雄州,分置镇雄,彝良两县。并从镇雄划出17甲,343个村,彝良县政府也从奎香迁到角魁,也就是现在的角奎。后来直到解放,彝良县的建制开始稳定下来,归属昭通管辖。
▲ 毛主席改“夷”为“彝”
前文看到,彝良一词在历史上一度称为“夷良”。而真正称作“彝良”还与毛主席的修改有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彝族”这个少数民族带有轻蔑意思地称为“夷族”。大家都觉得不妥,但一时不知改成什么好。毛泽东知道此事后说:改称“彝族”好了,“彝”是宫殿里置放东西的器皿,房子底下有‘米’又有‘系’(丝),有吃有穿,丰衣足食,日子富裕了。由此将“夷族”改称为“彝族”。而“夷良”自然也就称作“彝良”了。
▲ 彝良曾经是夜郎古国的疆域地
中国历史上神秘的三大古国命运各异:楼兰古国消失在沙漠,大理古国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夜郎古国仅在人们脑中留下一句夜郎自大的成语。
夜郎国究竟在云贵湘一带的哪个省?近年来,关于夜郎的所在地问题一直存在争议。贵州的文化学者称夜郎国首府在黔北。湖南新晃县也曾高调宣布斥资50亿元重建夜郎古国。在他们争得不可开交的时候,竟忘了彝良地区历史上也曾经是夜郎古国的一部分。
夜郎国大致起于战国,至西汉成帝和平年间,前后约300年。之后神秘消失。根据彝文记载推断,夜郎国的大致疆域*括了今贵州省的黔西南、贵阳、遵义、毕节、安顺、六盘水等地州市及黔南、黔东南的部分地区;今云南省的昭通、曲靖两市地,四川省的古蔺、叙永两县地,之所以说是大致,在有文字记载的夜郎国前后约300年的历史进程里,抑或有所延缩。这种推断亦符合汉文献的记载,如《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和《云南通志·夜郎考》的记载。范晔《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载:“西南夷者,在蜀郡徼外有夜郎国,东接交趾,西有滇国,北有邛都国。”
历史上,彝良作为西南彝人的重要聚集地,与发现的毕节赫章可乐古夜郎遗址同属乌蒙山山麓,已经很能证明其是夜郎古国的一部分,只是由于对外发出的声音太小,且少有文化学者做专题研究,让彝良曾是夜郎古国这一珍贵史实没有得到充分挖掘与彰显,在各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当下,举云南夜郎的旗帜,参与到国内夜郎古国的大争论之中,不失为扩大彝良城市声音、提升城市品牌的一种新策略和好方法。
彝礼之疑:彝良的“彝”到底说的是什么?
在中国的古汉字体系中,彝良的“彝”字,也是经历了不断演化的过程。许慎的《说文》解读曰:“彝,宗庙常器也。”说的是“彝”这种器物,是宗庙祭祀中的的常用礼器。如《左传·襄公十九年》:“且夫大伐小,取其所得以为彝器。”这是说:大国征伐小国,获取小国的青铜来制造宗庙常器。前面提到毛主席解放前改“夷族”为“彝族”,也是“彝”字的礼器之说。
“彝”字,为什么会是礼器?从出土的甲骨文中深究,学者发现了秘密。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