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汉子的魅力
近期,有一首名为《*僻字》的流行歌曲异常火爆,除了这些*僻字被重新认识助推了我国的汉字推广,也让读识者小有标新立异的优越自豪感,这也说明了我国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说明越来越多国人认识到我们汉字的魅力、我们传统文化和其相关产品的魅力。
黄酒或北方黄酒,这一伴随我国历史文明数千年的酒类,在历史上一样也因它诞*了不少今天少见的*僻字:鬯、斝、觚、觯、兕觥、卣、盉、罍、瓿等等,这些字有的是酒,有些是酒具或者食具,因为它离我们甚为久远了,所以他曾辉煌的历史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陌*的感觉就像北方黄酒一样也有很多人认为是新品类的创新酒,实则北方黄酒更是现代饮用的绝大多数创新酒的前身酒,是最古老的酒。
本系列(18期)漫谈,我们从与北方黄酒、与黄酒、与酒相关的*僻字的酒和酒具食具的名称谈谈关于历史上的黄酒或者说北方黄酒的故事,让我们从历史中再去探寻北方黄酒的辉煌过去,以更科学客观的角度去探寻北方黄酒的发展轨迹和有趣的历史故事,使我们今天的人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北方黄酒。
(方罍)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特征是宽肩、两耳、有盖。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多为大腹、圈足和两耳。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流行器。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
《诗经·卷耳》中有“我姑酌彼金罍”句,说明罍是古代盛酒用的,金罍即青铜罍。又《礼仪·少牢馈食礼》载:“司空设罍水于东,有枓。”可见罍又有盛水的用途。商、周罍都是造型复杂、纹饰繁缛、形象凶恶神秘的。
酒,在人类文化历史中源远流长,传说我们祖先发现五谷可食用时,就以其酿成酒醪饮用。据考古发现,早在夏朝以前,酒器业已广泛存在。酒在古代不仅仅是一种饮料,还是礼仪中不可缺少的物品。因此,随着礼制的形成与发展,酒器便成为礼器的组成部分。我国古代酒器异常复杂,有着不同的命名、形制、功能与组合,罍和青铜器中的爵、斝(音甲)、觚(音孤)、角、尊等都是酒器,只是各有不同的用途。
(西周人面牛纹大铜罍,1959年彭州出土,现藏于四川省博物馆)
《诗经》中的风雅颂篇章中都有酒的记载和描述,只不过不同阶级表达出了对酒的不同的阐释,《风》中多描述了普通百姓的*产*活场景,在对美好的*活中畅想出了酒的身影,可见酒是多么的遥远的奢侈应用。而在描述贵族阶级的*活篇章的《雅》中,则体现出了当时他们这一饮酒阶级的特殊性,描述了他们纵情享用酒的高贵*活,酒成了他们阶级的特权产品。在更加重要的祭祀篇章《颂》中,酒以礼仪的重要表达形式得以应用。这些酒的身影更多的说的是黄酒或北方黄酒的身影,毕竟西周的丰京镐京(今天的西安)东周的洛阳都是现在意义上的北方的城市,这足可见北方黄酒的历史辉煌。不过更进一步说明的是,北方黄酒的历史距离我们是有多么的遥远,遥远到今天少有人对他有清晰的记载,更不用说今天有多少人存有记忆。
(日本藤田美术馆藏商晚期青铜饕餮纹方罍)
《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诗经·周南·卷耳》)
“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从器型上来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了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在纹饰方面,浮雕都比较低,没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器物多处以夔龙、蟠龙和兽面作为装饰,但变形非常厉害,除目纹外其他细节都蜕化了,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
(陶罍)
早在西汉时期,罍已成为王公贵胄们竞相争夺的藏品。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文帝和窦后的儿子梁孝王刘武是当时有名的古物收藏家,在他的众多藏品中有一件罍,被其视为至宝。刘武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载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得知府库中有一件罍,便向梁王刘襄索要。刘襄宠溺任王后,便置祖训于不顾,也不听其祖母劝告,强行将罍取出,送给任王后,这件事在梁王府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有人将梁王与其祖母争罍之事告于朝廷,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后认为梁王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
这件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史称“梁王争罍”。两千年后,此事引起了清代藏家吴云的极大兴趣。据说吴云幼时在学堂读到此处,判断事件中的罍乃“三代(夏商周)以上法物”,并叹息史家没有谈及其特征和铸造年代,甚是遗憾,一席话把私塾先*吓了一跳。梁王之罍是不是“皿方罍”,没人知道,但从此事件可以看出罍对古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战国兽耳罍
此件兽耳罍,是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酒器,1933年在安徽省寿县楚王墓中出土,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衔环动荡,造型奇异,风格清新,完好无损,是一件战国时期少见的青铜艺术品,现珍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安徽古为吴楚之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存。淮河南岸的寿县一带,从宋代起就有青铜器出土。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楚王墓被盗掘,许多珍贵文物流失,但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有识之士,经过多方努力,仍然收集到700多件文物,绝大多数为青铜器,此件铜罍便是其一。
该罍为圆口、直颈、广肩、鼓腹、圈足,高30厘米,口径23.5厘米,腹围124厘米,足径22.5厘米,重9.6公斤,两侧有对称兽耳衔环,腹部饰模印羽纹(有称云纹),罍体较矮胖,是一件大型盛酒器,在造型结构和花纹装饰上,大胆地改变了昔日复杂形体与面目凶恶的纹样,而成为端庄大方、纹饰简洁和风格清新的具有东南文化特征的青铜艺术品。战国青铜罍,经历两千多年历史,仍完好无损,对研究酒器的演变和探讨传统历史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商代皿天全方罍
湖南博物馆镇馆之宝——商代皿天全方罍,简称皿方罍,器身通高63.6厘米,器盖通高21.5厘米。是迄今为止出土的方罍中最大、最精美的一件,堪称“方罍之王”。同时,它是已揭晓的国家宝藏中身世最为坎坷的一件。
皿方罍,一出土就身首分离,罍身流失海外百年,直到2014年才回归祖国。在近百年的颠沛流离中,有些人永远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另有一些爱国志士与收藏家成为中华文明的守护者,为世人所称赞。
接下来,我们以时间为主线,讲述发*在皿方罍身上的百年人与事。
1922年出土,皿方罍“阴差阳错”器身与器盖被不同人购得。 这一年,皿方罍在湖南省桃源县出土,发现者并不知其为何物。闻讯而来的湖北石姓古董商人,看到方罍,当即出价400块银元购买。此时正赶上物主长子回家,得知有人愿出高价收购,就拿着方罍盖到附近小学校找一位钟姓校长处询问。钟姓校长见方罍盖绝非一般古物,当即决定用800块银元购买,并将方罍盖留下,让物主回家把器身取来。物主之子太过激动,一路呼号。其声被石姓古玩商人听到,他丢下钱,抱着方罍器身匆忙离开。从此,方罍盖、身分存异处。
皿方罍器身被偷运出国,流落到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家族手中。很快,石某以100万大洋的高价将器身卖给了上海大古玩家李文卿和马长*(请记住这两个倒卖国宝的名字)。二人,10天后就偷运到美国,以80万美金卖给了石油大亨洛克菲勒。洛克菲勒急于配成全器,托古董商以大洋14万购买器盖,但此时器盖已被湘军团长周磐抢夺在手,索要50万美金,二人协商未果,方罍始终未能完璧。
1956年,皿方罍之盖收归国家,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周磐被捕后,主动献出方罍盖。从1956年至今,皿天全方罍之盖一直由湖南省博物馆保存。1922年-1992年,皿方罍器身辗转流落多国,被众多大藏家争抢!洛克菲勒因一直无法配上罍盖,于是将其出让,并流传到卢芹斋、姚昌复、*尔禄、浅野梅吉等众多国际知名古董商人及藏家,后被日本藏家新田栋一拥有。
因反复流转,以至于后来藏家已不知皿方罍还配有罍盖。1992年,上博馆长马承源出访日本时偶然发现皿方罍器身。这一年,上海博物馆原馆长、著名青铜器专家马承源先*(感谢马老,让世人重知国宝)在出访日本时,拜访了日本藏家新田栋一,意外在其家中见到了久违的皿方罍器身。
(皿方罍盖铭文)
世人始知皿方罍身与湖南省博物馆藏的皿方罍盖,本是一物。2001年,皿方罍身在佳士得拍卖,两大博物馆联合竞买无果。因个人原因,新田栋一于2001年将皿方罍身交由佳士得拍卖。上海博物馆与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联合筹集一笔巨款前往美国竞买,但是被一位法国买主以高出中方近四成的价格竞拍走,成交价达到了924.6万美元。皿方罍身,创下了当时中国古青铜器拍卖记录,被业界称为“青铜器之王”。至今,这一纪录仍无人打破。
2014年,佳士得再次上拍皿方罍,湖南爱国企业、收藏家等联合集巨资,赶在拍卖前购回。易主13年后,皿方罍身再次出现在纽约佳士得拍卖会上。作为皿方罍的故乡,湖南收藏界再也不想错失“国宝归湘”这次机会了。谭国斌等湖南收藏家群体,湖南广电、湖南中烟、湖南出版、华菱钢铁、湘投控股、中联重科等机构与湖南省博物馆(如果国宝有*命,会记住这些名字)联合筹资2000万美元(按现行汇率为近1.3亿人民币)并赴美与佳士得洽购。
同时,全球华人藏家,联名呼吁放弃竞买,支持官方主导国宝回归!
在谈判时,中方特别制作了3D打印器盖模型,当器盖模型与器身完美契合时,佳士得与卖方折服了,他们从心里认同:皿方罍的最终归宿是回到中国、回归故土。
最终,中方以不到预估价一半的价格洽购成功,佳士得放弃竞拍!皿方罍身首分离百年后,最终合璧。皿方罍回归故里,这又何尝不是祖国强大的真实写照!(中金艺宝)
克 罍
周武王灭商后,在北方地区同时分封了两个诸侯国—封召公于燕;封黄帝之后(一说为帝尧之后)于蓟(今广安门一带)。燕国历史上的一桩悬案是:真正到燕地就封的第一代燕侯究竟是何人?
古今学者们对召公姬奭是否去燕就封,多有疑惑。主要原因是根据《史记·鲁周公世家》的记述,周公虽被封于鲁,但因为需留佐武王,故由其长子伯禽到鲁国就封。而当时,“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与周公地位相当的召公,应该也是难以离开宗周而远赴封地的。近代学者多认为,召公和周公一样“亦以元子就封,而次子留相王室,代为召公”。
不过,这仅仅是推论,毕竟《史记》中没有明确记载,更无其它旁证。关于燕国的历史,文献上只有只言片语。假使召公真的未就封,那么代封之元子又是谁?
1986年,在房山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发现了第1193号大墓。此墓不仅是琉璃河遗址发现的最大的墓葬,而且有四条墓道。商周时期贵族的墓葬才设墓道,身份越高贵则墓道越多。考古人员判断此墓应是“地位显赫的一代燕侯之墓”。
尽管曾被盗掘,但1193号大墓仍出土了各类随葬品200多件,*括礼器、工具、兵器、车马器、漆器、货贝、装饰品等,可见最初这座墓葬中的随葬品相当丰富。众多随葬品中,最引人注意的便是它们俩—克盉与克罍。
盉与罍都是青铜酒器。
盉,一般前有长流,后有鋬和盖。1193号大墓中出土的克盉,圜顶盖,盖顶正中置半环形钮,盖沿处置一半环钮,上有环链与鋬相连。侈口、方唇、直颈,前有管状流,后有兽首鋬,鼓腹、分裆,下接四圆柱足。盖钮两端各有一对凸目和角组成的兽面,盖沿及颈部均饰以云雷纹为地的四组长尾凤鸟纹,腹部光素。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罍,一般深腹圆鼓,平底圆足,流行于商至西周。前不久通过海外拍卖得以回归的皿方罍为这一相对少见的器形进行了知识普及。克罍,圜顶盖,盖顶正中置圆形捉手,平沿、方唇、短颈、圆肩,肩部两侧置半环状兽首耳,衔环。鼓腹下收,圈足微外撇,底内凹,下腹部一侧有兽首形鼻钮。盖与器肩部分别均饰有涡纹,颈部饰有两圈突弦纹,腹部涡纹下则有一周凹弦纹。盖与器口内壁各铸有相同阴文铭文各43字。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